一、育王工具
进行人工育王需要准备育王框、蜡碗棒、移虫针、饲喂器等工具。大体与生产王浆的用具相似,但由于育王的数量比较少,一般采用巢脾式三段育王框比较适宜,每批育王20(中蜂)~30(意蜂)只左右。
蜡碗棒俩顶端必须打磨成十分光滑的半圆形,一端半圆直径为7~8毫米,一端半圆直径为10毫米左右,蜡碗棒根据用量分单根和多根两种,但其端部都必须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以保证所制蜡碗深浅一致。
另外,注意育王棒一端大一端头小,分别做出来的蜡碗大小不同,小端适合中蜂制作育王蜡碗时使用,大端适合意蜂制作育王蜡碗时使用。
移虫针有塑料质和牛角质两种材料制成的单舌移虫针和弹力双舌移虫针。不论哪种移虫针,端部都制成宽1~1.5毫米、厚约0.1毫米的具有弹性的舌装薄片。双舌移虫针,下舌起虫,上舌推浆,较易掌握,效果较好。研究表明,移虫时,虫龄越小,培育出的蜂王越好,所以育王时移卵更好。
二、育王群的选择
提供育王幼虫的种用蜂群必须经过长期考察,选择种性好、生产性能突出、群势强、蜂王产卵力强、粉蜜充足、哺育蜂多的蜂群作为母群。母群的数量根据育王数量而定,100~200群的蜂场,选择3~5群就足够了。
在移虫前4天,将浅褐色的工蜂巢脾(新脾太脆),插入两个蛹脾之间,供蜂王产卵,并将其他空脾抽出。每天要定期检查,并把蜂王产卵的位置记载下来,以便3天后供移虫用。如群内幼虫脾过多,应的酌情抽出,并适当奖饲。
父、母群的选择工作,须在育王前一个月着手进行(参看上文时间安排表)。
三、育王群组织及巢脾顺序
育王群就是用于哺育王台幼虫的蜂群,育王群必须在移虫前3~7天组织好。育王群应具备优良的种性和突出的生产能力,没有病虫害,要有5(中蜂)~12(意蜂继箱法)足框蜂以上的群势。为保证新王在遗传上的稳定性,也可以用种群兼作育王群。
1、中蜂育王群
中蜂育王最好选择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这样移虫接受率高,培育的蜂王质量好。因此,应选用一年以上的老王群或有自然交替倾向的蜂群。组织时,先用隔板把蜂王限制在留有2个蜂脾的一边繁殖,繁殖区放快出房封盖子脾(或粉脾)和一张空脾(参看上图)。
另一边为育王区,内放2框有粉蜜的成熟脾和2框幼虫脾,幼虫居中,育王框置于两个幼虫脾之间。待移虫后24小时,把隔板换为框式隔王板,并把巢门移到繁殖区与育王区之间,育王区的巢门应占整个巢门的2/3宽,以避免工蜂偏集于有王区(参看上图)。
2、意蜂育王群
意蜂一般采用继箱式组织,以巢箱为有王区,继箱为育王区,巢箱与继箱用隔王板隔开,上下两区巢脾的数量最好相等,不满箱时外加隔板。在育王区应拥有幼虫脾、封盖子脾和粉脾,在排列上,育王框居中,两侧顺序为幼虫、封盖子脾和粉脾(参看上图)。
如果采用巢箱育王,方法与中蜂一样。
结束语:在组织育王群时,无论中意蜂都要进行全面检查。若有自然王台应全部毁掉;如果蜂数不足,可以从别的群抽调快要出房的封盖子补入,并紧缩蜂巢,保持蜂多于脾。